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49年成立的太行公立新乡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基因、改革开放基因的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考研指导 >> 正文
MENU

运动训练学知识要点

发布时间:2016/05/31 作者:王一夫 浏览次数: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

单纯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顺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

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A系统构成元素不同。B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C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8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86.竞技战术的构成:

A.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B.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C.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D.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E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F.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7.战术分类――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8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89.战术训练方法:A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D想象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F模拟训练法G实战法。

90.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9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A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C确定战术原则D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E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G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H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9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A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B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C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D充分利用竞赛规则E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9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把握项目制胜规律。B培养战术意识。C培养战术运用能力。D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E重视战术组合。F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94.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95.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A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B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事物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C模拟训练法(实景模拟训练法、想象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

96.几种心理现象:心理紧张(表现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心理胆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情绪消极(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情绪激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心理淡漠(分析比赛情况,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制定可行的比赛措施,增强比赛信心,鼓舞斗志;帮助运动员形成崇高的比赛动机端正正确的态度;防止赛前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盲目自信(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简答: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开性 ④公平性 ⑤集群性 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

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 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2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④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

3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④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

51.体能训练的意义;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④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

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⑤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

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1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

2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3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1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2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

3手持轻器械训练法。④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2静力性等长收缩。 3等动收缩训练 ④超等长收缩训练 ⑤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2对抗性练习3克服弹性物体练习④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⑤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⑦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⑤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

2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 3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

3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

④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⑤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1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2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

3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④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⑤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1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2各种爆发力练习 3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 ④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1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2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3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

⑤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

101.通过改善球队队员的组合特征,提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

1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

2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

3采用全国选拔或组建国家队 ④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102.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1确定比赛日期 2确定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

3确定比赛时间(加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共8-12周)

④确定整个大周期(加6-12周的准备期,后加2-4周恢复期,共12-32周)

103.比赛的分类及安排

1竞技性比赛: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

2训练性比赛: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

3检查性比赛:1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2专项素质发展情况3阵容安排的适宜度④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④适应性比赛: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104.分阶段比赛的优点

1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

2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

3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

105.优秀运动员比赛次数的控制:在安排比赛时应注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106.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注意事项:

1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的竞技比赛时,运动员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的状态。

2全年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

3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无论发展体能,技能还是战术能力,都应首先加大负荷量,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负荷强度,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负荷强度

④应高度重视负荷后的恢复,使训练负荷带给机体的疲劳及时得到消除,并出现超量恢复,以获得更大的训练效应。

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不同特点:

1安排的主要着眼点不同

2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量度计划比较具体、明确技能主导类项群计划中,对各种手段的练习量常常不作非常严格的规定,而使技术或战术掌握情况而定。

107.规范化用表的用途:有助于教练员遵循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规律,系统地思考训练工作,有序地设计训练进程。

内容:1上一年度比赛及本年度参赛指标。2上一年度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及本年度竞技能力指标。

3实现参赛目标的可行性分析。④实现参赛指标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

⑤上一年度训练负荷量度的基本统计及本年度负荷量度指标

⑥年度训练的周期阶段划分及各项计划内容要点。⑦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

⑧年度训练过程的检查评定安排。

108.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

加大途径:1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

2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

3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109.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

比赛周训练的内容: 1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2连续比赛周安排

恢复训练周的内容:1一般性身体练习 2带游戏性的练习

110.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

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11.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

1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

2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o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p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

q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r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

上一条:天津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试题 下一条:教育学知识汇总

关闭